西安4岁男童18楼坠落,143名医护人员历时5个月将他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

Connor 欧意交易所 2025-11-14 5 0

11月,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副院长刘延彤在巡房时,特意给一位4岁患者带去了小礼物。为表示感谢,躺在病床上的男孩给刘延彤唱了一段儿歌。

5个多月前,这名男孩从54米高的18楼坠下,送医时已是命悬一线。多名医护人员告诉记者,当时大家都以为,这孩子没救了。

西安4岁男童18楼坠落,143名医护人员历时5个月将他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

男孩抢救现场。图片来源/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

4岁男童54米高空坠落,命悬一线

5月21日上午8时许,120急救紧急发来一条预警信息,惊动了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多个科室的医生——“患者4岁,从54米高空坠落,生命垂危,预计15分钟后到院!”

参与救援的医生回忆,这条信息被分发至医院11个科室,众多专家及医护工作者陆续汇集在急诊大厅。

急救车呼啸驶入医院。众人第一次见到这名特殊的患者,就连见多识广的急诊科医生也对眼前的一切感到震惊:一个身高1米左右的男孩躺在转运床上,身上布满了创痕,眼睛、口鼻、耳朵不停在流血,下体早已染红,右腿处仍在不断向外冒着血。

“瞳孔已散大固定!”“没有心跳!”“没有呼吸!”……坏消息接踵而至,一切身体指标告诉医护工作者:“这孩子恐怕保不住了!”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副院长刘延彤从医30年,他告诉上游新闻记者,当时情况十分紧急,患者年龄小、18层坠落导致多脏体受损、致命伤多、失血严重,这样的状况,他也是第一次见。

“孩子爸爸妈妈来的时候,哭得连话都说不清了,只是不断重复‘无论如何也要救孩子一命’。”刘延彤说。

医院启动了创伤绿色通道。刘延彤解释,创伤绿色通道是医院设置的一个快速救治通道,它不考虑患者是否有家属,不考虑患者是否有费用,只是考虑病情,只考虑救治。

急诊医学科护士长上前对孩子实施胸外按压抢救,但传统抢救方式效果并不明显。男孩由于失血太多,静脉血管如同泄了气的气球,近乎干瘪地塌了下来,血管直径不足5毫米。

展开全文

血管不通,救命的血浆和药物便无法注入男孩的身体。现场医生做出判断:如果药再打不进去,这孩子恐怕撑不过5分钟。

此刻,急诊医学科抢救室组长王建龙想出了一个特殊的办法:采用穿刺的方式,从男孩脖子上的颈内静脉插入一根导管进入男孩心脏,以此方式恢复心脏供给。

护士每次胸外摁压,男孩血管能得到短暂的1秒充盈时机,王建龙一边数秒、一边以毫米级精度不断调整针尖角度,向心脏挺近。

“快了……马上……27秒、28秒……好,进去了!”导管尖端抵达男孩心脏入口,王建龙长舒一口气。

心跳回来了,药物和血液也可以打进去了。在场所有医护工作者似乎看到了一丝生机。此时,距离男孩抵达医院仅过去3分钟。

“心跳复苏,说明孩子还有救的希望,哪怕只有1%的希望,我们也要付出100%的努力。”刘延彤说。

西安4岁男童18楼坠落,143名医护人员历时5个月将他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

男童抢救现场。图片来源/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

一场手术,全身血液换了四五遍

有了心跳,但男孩仍处在生死边缘。

检查结果并不乐观:开放性颅脑损伤(特重型)、右侧顶骨粉碎性骨折、左侧蝶骨骨折、创伤性肺损伤、骨盆骨折、双侧下肢开放性骨折、股静脉完全断裂……男孩检查出25项诊断结果,无论哪一项都足以夺走男孩的性命。

此刻,急诊医学科、神经外科、创伤骨科、胸腔外科、心脏/血管外科、普通外科、消化外科、泌尿外科、小儿外科、超声诊疗科、影像诊疗科等众多专家都在等,谁先给男孩做手术?这是个难题。

多学科专家会诊后给出了救治决定:首先解决致命问题,先止血。优先处理血管破裂和大出血,再逐步解决骨折、颅脑损伤等问题。

创伤骨科医生常建琪至今记得手术的惊险艰难。男孩全身20多处损伤,10余处骨折。最要命的是,在男孩左大腿腹股沟区有一处长达30厘米的不规则伤口。伤口一侧沾了泥土,另一侧沾了铁锈。股动脉、股静脉都断了,血管断裂导致男孩失血严重,血压极低。由于没有血液供给,男孩的双腿双脚冷冰冰的,早已没了温度。如果再没有回流血,医生必须给男孩截肢,否则会危急生命。

手术开始。手术台旁,有人密切监测着孩子的血压、心率;有人实时联动,保证血液供应;有医生小心翼翼地吻合断裂破损的股静脉,每一针都精准到毫米;有医生紧盯着孩子的颅内情况,随时准备应对突然状况。

医生回忆,这场手术,医生就像与死神拔河——错一步,男孩的命就没了。

手术持续了247分钟。好消息一个个不断传来:股静脉成功吻合,动脉挤压挫伤痉挛解除,温热的血液重新灌注进冰冷的下肢!嵌入骨盆耻骨联合、髂骨、右股骨干、左胫腓骨的泥土、砂石与铁锈被一一清除……

血管伤口逐一缝合,再造血管完成,血管回流、血压开始恢复。男孩的命暂时保住了,截肢的风险也减少了。

据医生回忆,抢救当天,男孩全身的血不知换了多少遍。事发现场在输血,转运途中在输血,急诊抢救中在输血,手术准备阶段在输血……仅当天的这场手术,男孩的全身血液便换了四五遍。

当监护仪的数字显示,患儿的生命体征趋于暂时稳定时,所有人都清楚,危机只是暂时解除。

西安4岁男童18楼坠落,143名医护人员历时5个月将他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

医院官网鸣谢143名医护工作者。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因为努力了,我们才会看到希望

抢救第二天,危及男孩生命的麻烦再次袭来!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副院长刘延彤回忆说,男孩送医的第一个月,他已经记不清大大小小手术究竟做了多少次。“这些手术都是被动做的,每次手术都是为了救这孩子的命。我们医院给出的方案是,一次全麻,尽可能完成最多的手术。”

手术像是在闯关,一关一关都要尽最大努力去过。一次手术成功,意味着又为男孩争取到了一次活下去的机会:左侧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右侧颅骨骨折整复、泌尿道损伤漏尿处理、膀胱造瘘、肠造瘘、颅骨修补、脑室腹腔分流术……据统计,男孩送医5个月,进行了不少次手术,仅全麻大手术便经历了10次,最长一次历时5小时。

在医生看来,男孩年龄还小,神经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医生不仅要救他的命,更要为他的未来留下希望。

5个月里,这里的医护工作人员,细心地呵护着男孩。

神经外科/创伤ICU护士长韩海静说,科室专门安排了24小时专职护士,每小时记录一次他的体温、生命体征、尿量、引流管流量等情况,汇总到医护群里。

有的医生每天都会来调整用药剂量;有的医生为他定制专属营养方案;孩子皮肤娇嫩,护士们每天用润肤露仔细擦拭他的身体……

一次次手术成功,增大了男孩生的希望。但男孩何时能苏醒,也需要他自身有强大的求生意志。

为了唤醒男孩的意识,韩海静将妈妈的微信语音放给他听,还经常用平板播放男孩最喜欢的动画片给他听。韩海静记得,一天,她问男孩,“想妈妈了吗?”不久,男孩的眼角留下了眼泪。她兴奋地将情况上报。

在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副院长刘延彤看来,男孩年龄小,代偿能力比较强,所以恢复比较快。男孩有了回应,就说明距离苏醒就不远了。

有医生表示,男孩在后续的恢复中,远远超出了医生们的预期。当他开始有了意识、开始睁眼,开始有了互动……对于每一名参与治疗的医护工作者来说,都是莫大的兴奋和快乐。

“男孩最爱吃棒棒糖,第一次给他喂糖时,他眼睛都亮了。”韩海静回忆,那是男孩刚拔管不久,还不能说话,却主动伸出舌头,小心地舔了起来。

男孩入院两个月后,逐渐可以与人交流。当男孩开始能清晰说“谢谢医生叔叔、护士姐姐”,能扶着栏杆行走,甚至会在病床上背古诗、哼唱儿歌。稚嫩的歌声里,听不出他曾与死神交手数十回合。

“这场救援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信念的奇迹。”刘延彤说,男孩死里逃生,有他个人的求生信念,有父母的从未放弃,更有百余位医护人员的细心守护。

刘延彤说,不是看到希望了才努力,而是因为努力了才会看到希望。

11月11日,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在官网写下了参与救治男孩的11个科室、143名医护人员的姓名,以此方式为自己加油、为生命礼赞。

来源:上游新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