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政策框架进入转型时刻 从数量型为主向价格型为主转型

Connor 欧意交易所 2024-06-24 24 0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6月19日在2024陆家嘴论坛上提出,优化货币政策调控的中间变量。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大多以价格型调控为主,而我国采用数量型和价格型调控并行的办法。未来可以继续优化货币政策中间变量,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更加注重发挥利率调控的作用。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张琼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6月19日在2024陆家嘴论坛上提出,优化货币政策调控的中间变量。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大多以价格型调控为主,而我国采用数量型和价格型调控并行的办法。未来可以继续优化货币政策中间变量,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更加注重发挥利率调控的作用。

“货币政策框架从数量型为主向价格型为主转型,是现代货币政策框架的重要标志。”分析人士表示。

国际上,随着金融市场发展和经济现代化程度提高,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美、欧、日都曾出现过金融脱媒加速,以及数量目标的可控性、可测性、与实体经济相关性下降的过程,美、欧、日央行逐步淡化数量中介目标并转向价格型调控。

“由于框架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数量型和价格型调控并行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也需要优化货币统计的‘仪表盘’。”分析人士称,统计和实际经济活动变化密切相关,统计的完善是为了更好地解释资金流向。各国货币统计都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也能更加真实地将本来漏损的资金反映出现。

比如,我国狭义货币(M1)的统计口径就由于历史原因与国外有较大不同。从国外通行统计规则看,美国和日本的M1都包括个人活期存款,美国还包括货币市场存款账户等。而我国因为居民早期使用存折持有活期存款,而存折需要先转换为现金才能支付,因此未将个人活期存款等纳入M1统计。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M1增速下行。5月末,狭义货币(M1)余额64.68万亿元,同比下降4.2%。有研究认为,随着我国银行卡、电子支付的普及,以及现金类理财业务的发展,如果把居民活期存款以及流动性很高的非存款类的金融产品、第三方支付机构备付金等纳入统计,4月M1将是正增长。

除M1之外,还有部分金融总量数据受“挤水分”等多重因素影响阶段性下行或增长放缓。分析人士称,这可能意味着中国货币政策框架进入转型时刻,要更加注重发挥利率调控作用。

“传统上,我们对金融总量指标比较关注,但也在不断优化调整。”潘功胜表示,过去,货币政策曾对M2、社会融资规模等金融总量增速设有具体的目标数值,近年来已淡出量化目标,转为“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等定性描述。

目前,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超过390万亿元,M2余额超过300万亿元,宏观金融总量规模已经很大。

分析人士表示,金融数据放缓是自然的,要防止人为追求“虚胖”。当前,我国M2、社会融资规模、信贷总量规模已经很大,但存量贷款效率不高,在此基础上,长期保持高增速和“同比多增”本身是不现实的,也不匹配经济规模。近期对“资金空转”套利的规范,有利于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