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吊牌之后,商家给衣服挂密码锁反制蹭穿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胡玲玲 徐宁
这个双十一,面对“薅羊毛”的蹭穿行为,商家们的反制手段再度升级。起初,商家把吊牌越做越大,做成显眼包:尺寸堪比A4纸,色彩鲜艳、层层叠叠。现在,更是有卖家直接给衣服挂上密码锁,将物理防御进行到底,直到确认收货的环节,才会告知顾客密码。商家频频升级的奇招,能堵住“蹭穿完就退货”的漏洞吗?

受访者供图
“去年我们家羽绒服就被退了好几十件,都是穿着痕迹明显的,每件损失四百多,加起来超过六千元。”来自北京的卖家王先生在今年10月下旬提前出手,给羽绒服拉链装上了密码锁,“一把锁成本3到8元不等,特意选沉甸甸的大号锁,有下坠感,穿着不舒服,挂着出门很尴尬。”
给衣服挂上密码锁并非突发奇想。去年临近双十一的销售末期,王先生就曾考虑尝试过各种方法防蹭穿,背后原因正是居高不下的退货率。据他透露,其店铺在某平台的退货率高达85%,有平台更是近乎卖一单被退回一单,所以他关闭了后者的网店。
社交平台上,商家出招,“羊毛党”拆招,有网友发布各类无损拆吊牌教程,一步步教人如何拆下再复原,轻松绕过退货限制。王先生坦言,近半个月尝试使用密码锁来硬核反制蹭穿后,还没有收到退货申请。但巨型吊牌其实用处不大,“吊牌做得再大,也挡不住有人直接剪掉。只要顾客能将衣服退回,后续有纠纷时,平台依然倾向于买家。”
王先生对此颇为无奈。他提到,有顾客将明显穿脏的羽绒服清洗后退货,他拒绝后,却在平台申诉中败诉,仅仅获得20元的象征性补偿,要走报案甚至打官司的流程,时间和费用成本都是小商家无法承担的,一单恶意退货,就相当于好几单白干。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电子商务首席专家李鸣涛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像是巨型吊牌类似的尝试,或许能解商家一时之困,但并非长久之计。服装这类快消品退货率长期居高不下,部分原因可能是款式规格不合适,也有部分消费者利用七天无理由退货规则。这种现象,造成商家端退货率高,整体运营成本上涨,有商家将退货的衣服二次销售,形成了恶性循环。解决电商平台高退货率问题,需要思考买卖双方如何重构信任,平台应该探索更加完善的保障机制。
上海财经大学数字经济系教授崔丽丽曾提出过一种解决方案,那就是引入消费者信用评级,对退货率高的消费者采取提高保费费率的手段,商家侧也可以开通类似于高额退货险的服务。监管部门应建立更为公平的仲裁机制、信用评价机制,平台负责从具体操作的制度层面和技术角度落实,商家适时参与到对消费者进行评级的类似机制中。
“希望能够有第三方平台的验货机制。”王先生期待,未来能有类似于专业的“验货师”角色出现,避免买卖双方各执一词,“这样对大家更公平,也更负责。”
此前报道:

评论